-
ection style="margin-bottom: 0px;outline: 0px;font-family: "PingFang SC",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letter-spacing: 0.544px;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font-size: 17px;visibility: visible;">
6月14日,楚雄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南华县举行。来自全州各地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汇聚一堂,通过展演、展销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现了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魅力与时代风采。本次活动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突出非遗“活态传承”的时代价值与现实路径。
在展演环节,来自彝族、傈僳族等民族的12个代表性节目依次登台。《纵纵歌》《跳得月亮不想睡》《哪里等哪里遇》等彝族舞蹈节奏明快、热情洋溢;傈僳族民歌《呢嗼叨咘》、姚安坝子腔《荷城姚安好风光》、彝剧《祭鸡》则以独特的民族语言与地方戏曲形式,唤起观众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共鸣。 与此同时,非遗市集也热闹非凡。彝绣、火草麻布、腐乳等非遗好物琳琅满目,既有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也有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选购、沉浸体验。“以前总觉得非遗离生活很远,现在我们天天能用、能穿、能吃。”一位游客在购买彝绣布包时感叹。“我觉得这个活动很好,让我们的彝族刺绣能够走出山村,走向更大的市场”来自姚安的绣娘杨学梅说。“我觉得非遗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进了一大步,现在彝绣创新的东西很多。”来自永仁的彝绣传承人李如秀说。 非遗的活力不仅体现在活动现场,更根植于制度保障与常态机制中。据了解,楚雄州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82项、州级282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音乐等10大类。全州共认定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22名,仅南华县就有63项各级非遗项目、159名传承人,成为州域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高地。 近年来,楚雄州建立健全“名录—传承人—展示平台”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广泛开展非遗普查、代表性项目申报、传承人带徒等基础性工作。在制度保障之下,非遗也不断“走出深闺”:全州创建“非遗进校园”试点校,数十位传承人走进课堂,带领孩子们学习彝绣、剪纸、民间舞蹈等传统技艺,在青少年中培育起非遗的“新根系”。 下一步,楚雄州将围绕“保护+创新+赋能”的战略目标,推动非遗与乡村建设、公共文化、数字传播、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批非遗传承基地、特色非遗工坊和文创转化平台,讲好“彝人匠心”的非遗故事,让楚雄非遗真正“活”在人民中、“传”在生活中、“火”在市场上。作者丨段晓宇 编辑丨杞正慧来源丨云新闻客户端一审丨杞正慧二审丨丁忠泽三审丨符文华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举报